【2025中国好工匠系列展播】李鹏飞:十二载瓦刀筑家路,豫籍工匠在北京的 “手艺扎根” 之道

2025-09-18
来源:

从河南周口到首都北京,从瓦工学徒到独当一面的工长,李鹏飞用十二年的光阴,在装修行业的方寸天地间,以“毫米精度”打磨技艺,以“把活干好”的朴素信念践行服务。他历经行业起伏,坚守手艺初心,用诚信与专业赢得口碑,不仅实现了个人从“手艺”到“事业”的蜕变,更成为“以技立身、以信立命”的青年典范。他的故事,是一位普通工匠用汗水与匠心,在都市筑就“安心空间”的奋斗缩影。

图片

一把瓦刀闯京城,以手艺扎根城市

2013年,22岁的李鹏飞告别家乡河南周口,怀揣着“学门手艺才有长久保障”的信念,跟随亲友踏上北漂之路,一头扎进装修行业,成为一名瓦工学徒。初入行,他从最基础的瓷砖铺贴学起,在工地上摸爬滚打。瓦工之辛苦远超想象,长年累月的蹲姿作业不仅带来身体的极度疲惫,更埋下了职业病的隐患。从业仅四年(2017年),他便饱受半月板损伤之苦。然而,艰辛从未动摇他的决心。“瓦工虽然累,踏踏实实干确实能挣钱。”这份朴素的坚持支撑着他一路向前。2015年,他成功出师,开始独立承接项目。2017年,他拓展业务,涉足供暖工程领域。即便在疫情冲击、行业震荡的艰难时期,他也始终坚守在装修行业的核心阵地,未曾退缩。

以细节赢信任,以服务筑口碑

“把活干好”——这是李鹏飞从业以来雷打不动的准则。一个个生动的项目案例,成为他工匠精神的最佳注脚。

西五环的“毫米”执着: 2025年初,一位追求极致的老师用户对卫生间地漏未居瓷砖中心提出异议,要求返工。这意味着需刨开已铺好的瓷砖重新铺贴。尽管瓦工师傅已离场,李鹏飞二话不说,两次亲自到场整改,最终精准满足了客户需求。“客户既然信任,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能敷衍,不然就是给自己埋下隐患。”他如是说。

月坛小区的“巧思”落地: 前年,月坛小区一位年轻客户提出用定制柜体替代传统隔墙,且要求非现场制作。面对设计师坦言“不知如何实现”的方案,李鹏飞带领团队创新采用方钢焊接框架、木板包裹、石膏板饰面的工艺,成功打造出带圆弧造型的隔断,完美兼顾功能划分与美观需求,赢得客户高度赞誉。

“局装”背后的诚意: 一次项目中,公司不承接局部装修,李鹏飞以个人名义接下项目,却遭遇业主信任危机。他主动提出“价格可对比、费用直接打给材料商”,并自费提供美缝、壁龛安装等增值服务。项目完工后,业主不仅爽快结清尾款,至今仍与他保持联系。“活干得好、服务到位,客户自然会认可。”这份真诚,是他赢得口碑的基石。

图片

匠行准则:懂技术严管理,带团队守铁律

从学徒成长为工长,李鹏飞深谙技术与管理相辅相成之道。“管理的前提是懂技术。”他不仅精通瓦工本行,对油工、电工的基础操作也了如指掌,甚至亲力亲为处理收尾细节。“要是连活怎么干都看不懂,怎么挑毛病、保质量?”他强调。

对于团队,李鹏飞立下两条不容妥协的“铁律”:一是工地必须时刻保持整洁,二是施工必须严格遵循行业标准。 他深知施工过程中的任何将就都可能埋下隐患。“比如瓷砖有崩瓷却将就铺贴,后期空鼓、脱落问题必然出现,返工成本更高。”正是对质量的极致苛求,让他的团队在业主中积累了良好声誉,如今已发展成一支10余人的稳定队伍。

守传统亦求变,盼新人重根基

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行业竞争的加剧,李鹏飞有着清醒的认知。他认为整装公司的“套餐化”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,而二手房改造、老房翻新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市场增长点。为顺应趋势,他积极拥抱线上渠道,尝试拍摄工地实况视频上传网络吸引客户。尽管目前浏览量有限,他已主动参加相关培训,致力于通过更专业、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拓展客源。

李鹏飞坦言自己在装修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群体加入装修行业。李鹏飞指出,装修行业“经验为王”,没有在工地上深入了解每个工种的流程和衔接,突然跨行当工长很难成功。即便是经过专业学校培训的瓦工,也离不开老师傅的“传帮带”才能掌握精髓。

以初心守方寸,做时代“好工匠”

十二年光阴流转,从河南乡村到首都北京,从手握瓦刀的学徒到带领团队的工长,李鹏飞用汗水与执着书写着自己的奋斗篇章。他是千千万万装修行业青年从业者的代表,以手艺为笔,以工地为纸,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精雕细琢,守护着那份最朴素的初心。他的“匠心”,体现在为“毫米精度”两次返工的耐心细致中,蕴含在自费提供增值服务的真诚守信里,更镌刻在“不懂就学、绝不糊弄”的职业准则上。

“中国好工匠”的称号,并非要求惊天动地的伟业,而在于对技术的敬畏之心、对服务的赤忱之情、对责任的坚守之志。李鹏飞用十二年的身体力行证明:把每一个项目做精,把每一次服务做细,就是对“工匠精神”最朴实也最有力的诠释。 这份扎根于平凡岗位的坚守与匠心,不仅是行业稳健前行的根基,更是点亮城市万家灯火背后,那一份温暖而坚实的力量。

图片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