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谈心设》林上淮:用设计唤醒空间的生命力

2025-05-26
来源:

  【谈心设】:探寻设计之心,每次都是一场与设计师的深度对话。在这里,我们将见证不同设计师的独特旅程,感受他们对设计的理解与诠释,呈现空间美学背后的故事与思考。

  在私宅设计领域,林上淮的名字如同一块沉静的金字招牌。从业二十余年,他主导设计200余套别墅中,有旅居海外的学者宅邸,也有三代同堂的家族居所,甚至不乏隐秘的艺术收藏空间。

  面对行业与业主赋予的“别墅设计专家” “别墅空间改造王”标签,他却更愿自称“生活场景的翻译者”:“设计不是造房子,而是为人的故事搭建舞台。”林上淮用敬畏与热爱在空间与生活的交界处,写下一首首无声的诗。

  一场关于“家”的天赋觉醒

  “家是所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有爱的生活故事与松弛状态的生活场景,或许这就是天赋的启源。”林上淮亲历中国私宅设计行业从“设计模仿的施工导向时代”到“美学需求、居家的实用性、精神与情感层面的专属设计”的转型。

  二十余年里,他主导过200余套别墅设计,从图纸到落地,他坚信“设计必须去风格化”:“风格是商业标签,而私宅设计的本质是理解业主的生活史诗。”

  在他看来,设计师的角色是“翻译者”——将客户对生活的想象转化为可触摸的空间逻辑,让收纳、动线、光影成为承载幸福感的容器。

  在自我的革新中打破舒适圈

  “永远不要定义自己的舒适圈。”面对行业“内卷”,林上淮的答案直指内核。

  他拒绝将设计视为套路化的符号堆砌,而是通过“清空自我”保持创新力:从行走中观察自然光影、记录极端天气、感知异域文化,将这些碎片融为设计灵感。

  “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,而设计师必须是生活的记录者。”

  他尤其强调“客户即导师”:“每一位高知业主都是我的老师。他们的学术背景、家族传承、全球视野,让我不断打破认知边界。”

  他曾为一位旅居新西兰的客户改造北京别墅,仅20分钟便赢得信任。通过重构采光、调整动线,将北向客厅变为充满仪式感的南向社交场,业主感叹:“每一处细节都让我觉得选对了人。”

  设计的灵魂 光、逻辑与敬畏

  “光是建筑的灵魂,逻辑是设计的筋骨。”在林上淮的作品中,光不仅是物理存在,更是情感媒介。

  他为一栋采光缺陷的别墅引入“光井”概念,让近7米深的地下两层也能沐浴自然光线;将一根突兀的柱子转化为与舞蹈房链接关系的艺术装置,用旋转楼梯重构空间叙事。

  在他看来,设计的高阶境界是“隐形”:“业主住进去后,不会注意到设计本身,但每一刻都感到松弛与幸福。”

  面对新材料与智能技术的冲击,他选择“做减法”:“少用名贵石材,多用可持续材料,让空间回归生活本身。”

  但他对技术并非抗拒:“未来的智能管家应该读懂人的情绪,而不只是控制开关。”对于AI绘图,他直言:“它能生成概念,但无法替代设计师对细节的逻辑把控。”

  热爱、敬畏与传承

  “如果60岁还活跃在项目现场,那便是我的幸运。”林上淮始终以“玩设计”的心态保持激情。他常对团队说:“把焦虑变成动力,把每个客户当作唯一。”

  一位业主在入住三年后依然会感谢他:“你的设计经得起时间考验,越住越舒服。”这让他坚信,设计的价值不在于即刻的视觉冲击,而在于长久的生命力。

  对于年轻设计师,他给出三个关键词:热爱、精进、敬畏。“没有热爱支撑不了长路,没有敬畏做不出好设计。”

  他期待更多同行加入“设计长期主义”:“行业需要健康生态,而我们能做的,就是让每一栋房子都成为业主的精神原乡。”

  采访尾声,林上淮展示了一张未发布的案例效果图:北向客厅被彻底颠覆,光从重新规划的窗棂倾泻而入,楼梯化作光影雕塑。他笑着说:“这就是设计的魔力——让空间焕发第二次生命。”

  或许,这正是他对职业的最佳注解:用敬畏唤醒空间,以热爱滋养设计,在永恒的起点上,书写下一个二十年的答案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