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安徽安庆的乡间作坊到北京的钢筋丛林,从拎着工具箱的木工学徒到带领团队攻坚老房改造的资深工长,汪全志用三十年光阴在装修行业的方寸之间打磨技艺。这位亲历北京装修市场起伏的"老匠人",以"让每一寸空间都物尽其用"的信念,在老房改造领域铸就口碑,更以"父子同袍"的姿态应对行业变革,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鲜活注脚。
从学徒到工长:在锤子与刨子间扎根的成长之路
1990年,刚成年的汪全志怀揣着"学门手艺讨生活"的朴素想法,在安徽老家拿起了木工刨子,成为一名学徒。"最初就是跟着师傅打零工,锯木头、刨木板。"回忆起入行初心,汪全志的话语里带着岁月的厚重。
1998年,北京装修市场的热潮吸引了这位皖乡青年。他背着简单的行囊北上,从木工岗位重新起步。不同于老家的简单家具制作,北京的装修项目更复杂——既要懂结构,又要懂设计,还要兼顾业主的生活需求。在1998年至2000年的两年间,汪全志白天在工地上埋头干活,晚上就抱着施工图纸啃,从水电布线到墙体改造,从木材特性到空间规划,他像海绵吸水般吸收着知识。
2000年,技术日渐扎实的汪全志组建起自己的团队,15名工人跟着他从清包工做起,逐步承接全屋装修项目。"第一次带队时我就跟工人说,业主把老房子交过来,是想换个新生活,咱不能糊弄。"这句承诺,成了他三十年从业生涯的底色。
项目攻坚者:在老房"痛点"中雕琢空间魔法
老房改造素来是装修行业的"硬骨头"——管道老化、空间局促、结构复杂,每一项都考验着工长的经验与智慧。而汪全志最擅长的,正是在这些"不可能"中找到最优解,用巧思让老房焕发新生。
国兴观湖国际小区的200平老房改造项目,至今仍是他口中的"得意之作"。业主希望打通客厅与书房,既保留会客功能,又能保证日常通透。汪全志反复测算空间比例后,提出"推拉门+开放式布局"方案:平日将推拉门完全打开,两个空间融为一体,采光与视野翻倍;遇客时关上推拉门,书房秒变独立私密区。"交付时业主说,'这改造比买新房还值',那一刻觉得所有熬夜画图都值了。"
洪花沟的顶层老房改造,则更显"绣花功夫"。这套6层老房因年久失修,厨房与卫生间的下水管道裸露在外,不仅难看还易积灰,门头仅1.9米高,让人进门就觉压抑。汪全志带着团队"解剖"空间:先将下水管道变细、包裹隔音棉后隐蔽入墙,再重新规划厨房水电走向,把燃气管、水管藏进定制柜体;最后通过调整门框结构,将门头抬升至2.1米,"进门不碰头,抬头见敞亮"。业主验收时反复抚摸着平整的墙面,连说"没想到老房子还能这么改"。
十里铺的顶楼卫生间改造,更是他的"招牌案例"。当时卫生间的排水管裸露在外,既占空间又影响美观,业主一度想放弃改造。汪全志却看出了门道:他设计将管道变细后嵌入墙体,同时将老式侧排马桶改为下排马桶,不仅节省出0.5平米空间,还解决了排水噪音问题。"活干得又精又细,连瓷砖勾缝都严丝合缝。"这是业主对他的评价。
行业变局中的坚守者:老经验也要接上新地气
从业三十年,汪全志见证了装修市场的潮起潮落。从早年的"不愁活"到如今的"拼口碑",他坦言:"市场变了,咱的手艺不能变,但思路得跟着转。"
如今,汪全志的儿子也加入了团队,父子俩一起深耕小区整改市场。"年轻人懂互联网,会看新设计,我就教他看结构、算尺寸,父子搭配,老经验加新想法,干活更顺。"他笑着说。面对"很多人想做工长却亏本"的行业现状,汪全志的应对之道简单却实在:"统筹管理得跟上,材料、人工、工期都得算精细;但最根本的,还是活要到位——工人按标准干,我就痛快付钱,口碑才是最好的招牌。"
对新生代的期许:手艺是根,心细是魂
面对越来越多涌入行业的年轻人,汪全志总说:"做工长,先得是个好工匠。"他常给年轻学徒讲自己的经历:"不懂不行,木瓦油工至少得精一门,质量细节过不了关,说啥都没用。"
在他的团队里,"传帮带"是不变的传统。老工人带新人贴砖时,要求"每块砖的缝隙必须用牙签通一遍";学木工时,要练到"锯线误差不超2毫米"。"现在的年轻人会用设计软件是好事,但得知道图纸上的线条,最终要靠手来实现。"汪全志的话语里,藏着对技艺的敬畏。
坚守里的空间哲学,时光里的匠人初心
从1990年的学徒到如今的老房改造专家,汪全志的工具箱里,卷尺量的是尺寸,铅笔绘的是巧思,笔记本记的是每个家庭的特殊需求——老人需要的扶手高度,年轻人想要的隐藏收纳,孩子房间的防撞设计。正如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:"对客户负责,节省空间,物尽所用。"
三十年来,他雕琢的不仅是房屋的格局,更是千万家庭对"家"的期待。在他看来,老房改造的意义,早已超越了装修本身:"它是让日子变好的过程,咱手艺人,就是帮人家把日子过顺了。"
这份在刨花与水泥间沉淀的坚守,正是"中国好工匠"的生动写照:他们用双手破解空间的难题,用匠心温暖生活的细节,让"工匠精神"在新时代的家居空间里,绽放出最朴实也最动人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