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安徽乡村的木工坊到上海的高楼工地,从北京平房的修缮现场到中冶大厦的招标项目,陈中立用三十四年光阴在装修行业的烟火气里打磨初心。这位见证长三角与京津冀装修市场变迁的手艺人,以“装修完才是服务开始”的信念,在家具定制、房屋改造、售后维修等领域筑牢口碑,更以“老手艺接新渠道”的韧性应对行业迭代,成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鲜活注脚。
从学徒到工长:在刨花与水泥间扎根的成长之路
1990年,20岁的陈中立带着安徽乡音和四年家传木工手艺,随老乡踏上上海的土地。“那时候农村机会少,想着一技傍身总能站稳脚。”他笑称,最初在工地上跟着师傅们做家具、盖房子,白天量尺寸、刨木料,晚上就着煤油灯复盘工艺,“木工讲究‘三分料七分活’,家里学的四年是底子,工地上的摸爬滚打才是真本事。”
在上海打拼数年后,陈中立又辗转江苏、北京,从单纯的木工逐步拓展技能边界,水电改造、墙体修缮、家具定制样样精通。2003年,他正式组建团队,带着十余名工人承接项目,“第一次带队时就跟大家说,客户把房子交过来,就是把日子交过来,咱不能马虎。”这份承诺成了他从业的底色——中冶大厦16至33层装修招标项目中,他带头啃下三个标段,连续数月“没日没夜盯现场”,从图纸细化到材料进场亲力亲为,最终凭精度与效率拿下合同,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里程碑。
项目攻坚者:在“意外”中淬炼责任的重量
三十四年的工长生涯里,陈中立的工具箱里藏着数不清的“应急故事”,而北京平房加建项目的经历,最能诠释他“不推责”的底色。
那是一个给平房加建二层的工程,施工中需向下开挖50公分地基,却意外挖断了生锈的自来水管。“自来水公司说不管修,业主急得团团转。”陈中立没犹豫,先关掉总闸止漏,连夜联系工人淘干积水,又顶着夜色跑遍建材市场买配件。更难的是,施工期间需协调邻里关系——他主动敲开隔壁家门,“大哥,我们干活可能吵着您,您家有啥需要修的,尽管开口”,一番真诚沟通换来了邻里的理解,甚至有人主动帮忙递工具。
“其实那不是我们的责任,但业主找来了,就得解决。”他说,那晚团队一宿没睡,天亮时水管修好了,地基也如期浇筑,业主握着他的手说:“你修的不只是水管,是我们过日子的踏实。”
行业变局中的守变者:老手艺要接“新地气”
从“找活靠老乡”到“获客靠平台”,陈中立亲历了装修行业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型。“现在老房子多了,新装少了,维修成了主业。”他并不焦虑,反而主动拥抱变化:加入装修平台,寻求线上订单;学会用微信联系老客户,“闲下来就发消息问‘家里有啥要修的不’”;甚至研究年轻人喜欢的“空间优化”,比如给小户型卫生间“偷面积”——把洗脸盆嵌入墙体,让业主在局促里找到舒展。
“工长不能只闷头干活,得懂客户心思。”他总结出一套沟通法则:见业主先聊家常,问清家里有几口人、老人孩子有啥习惯,再量身定方案。有次给年轻夫妇装修,他注意到女方爱烘焙,特意在厨房留了隐藏插座;男方爱健身,又在阳台加了承重挂钩。“他们没想到的,咱替他们想到,这才是‘家’的样子。”
对新生代的期许:先蹲稳工地,再谈创新
面对涌入行业的年轻人,陈中立常说:“装修像盖楼,地基得稳。”他建议新人从“小切口”入行:“先学水电、或学拆除,把一门手艺做精,再慢慢学全流程。”
在他看来,现在的年轻人懂设计软件、会智能设备,是优势,但“得摸透木材会热胀冷缩,知道水泥多久凝固”。陈中立说道:“手艺的根不能丢,就像做人的本分不能丢。”
工匠本色:于方寸间守护万家期许
从1990年的青涩木工到如今的“老法师”,陈中立用三十四年证明:工匠精神从不是固执守旧,而是对细节的较真、对责任的坚守、对时代的适应。他的卷尺量过无数尺寸,却量不出客户眼中的信任;他的刨子削过万千木料,却削不掉手艺人的温度。
这便是中国好工匠的模样:用双手雕琢房屋,更用初心守护千万家庭对“家”的期待,让工匠精神在烟火日常里生生不息。